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中,“網游”成為青少年和代表委員共同關注的一個熱詞——孩子們提到它都兩眼放光,代表委員們說起這個問題都憂心忡忡。在今年的兩會,不少代表委員都從不同的角度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提出了建議,大到設立專門管理智能設備的法律法規,小到為網游增加“刷臉”等登錄限制,將青少年從“網友漩渦”中“解救”出來依然任重道遠。(5月26日 《中國青年報》)
不管你承認還是不承認,“網游”都是這個時代的客觀存在。沉溺其中的青少年,視之為快樂之源,但家長卻視之為害人之“魔鬼“,而網絡公司卻在大力開發新的“網游”,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以獲取更多的利益?;蛟S,用“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來形容“網游”再合適不過,適度玩“網游”,可以讓獲得精神愉悅。但如果沉溺其中,不思自拔,就有可能造成嚴重傷害。
正因為如此,相關方面為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想到了不少辦法,比如“網游”廠商推出了“一鍵禁玩”“刷臉”等限制手段,但效果卻不盡人意,于是,有人建議,對“網游”實行分級、分層管理,辦法可謂是一個接一個,至于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恐怕還需要時間和實踐證明。
其實,這些辦法歸根到底就一個字,就是“堵”字優先。追根溯源,是什么的因素導致青少年沉溺于“網游”,難道僅僅是“網游”太有趣味?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造成“網游癮”的因素各有不同。對癥下藥,方能見效。如果只是注重外界因素的改變,而忽略內因的主導作用,顯然是緣木求魚,無法取得良好效果。
由此看來,青少年要擺脫“網游漩渦”,固然需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起更加嚴格的監管,但歸根到底還應當從“疏”字入手,要弄清每一個孩子沉溺于“網游”的具體原因。
換一個角度,假如沒有“網游”,作為父母,我們能夠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娛樂方式,孩子的時間該怎么安排?能否陪孩子進行有益的閱讀,能否陪孩子一起到戶外運動,能否讓孩子接受大自然教育,等等。如果,家長能夠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運動,能夠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恐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有道是,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效的親情陪伴是化解成長煩惱的良方。把孩子“網游”的時間變成陪伴時間,化解他們心理上“網游”依賴,從“疏”上做文章,或許才能把他們從“網友漩渦”中“解救”出來。